现代教育鼓励家长对孩子多进行正面评价和激励,但你的激励方式真的正确吗?
![枫华和你说:用物质诱发孩子学习的动力,真的合适吗? 枫华和你说:用物质诱发孩子学习的动力,真的合适吗?]()
其实用什么激励都是后话,关键在于“马上就给”
“等你考上第一名,我们就去旅游!”“只要你表现好,你生日时我就给你买你要的那款游戏机!”……不少家长喜欢许诺“未来”,但孩子可不吃这一套。
这是因为,人性都有一个特点——重视眼前的利益,即使经过冷静的思考,相较于未来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,人们仍然会选择眼前的利益,以及当下的满足感。
正确的激励
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,比如今天,你告诉孩子说,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会给你一个500块钱的红包,但是如果你愿意多等一周,我就给你550元的红包——这个时候,孩子会想,就多忍一周,还能多获得50块钱,感觉不错啊!反正是半年后的事情,再多等一个星期也没什么关系,所以他欣然接受这个条件。
如果换一个场景,假如孩子明天就要过生日,你给孩子500块钱零用钱,这时候你再提出这个条件,孩子就不太愿意了——他希望立刻获得这个满足感,所以他会优先选择,先拿这500块钱。
因此,只要把奖励放在孩子面前,提高当前学习的诱因,孩子才会优先选择当下努力。这种诱因,我们称之为“马前的胡萝卜”,希望父母明白这个特性,明白这个道理,如何让孩子立刻就用功读书,而避免往后继续拖延。
考高分就给奖励?这种承诺常常事倍功半
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激励方法,是“考高分就给你奖励”,但比起“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”,您认为,哪一项激励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呢?
哈佛大学的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,做对比研究。第一组的孩子,获得了“产出奖励”,比如考高分、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,另一组孩子,获得了“投入奖励”,比如读完一本书、按时上学、认真做题,就能得到奖励。
虽然对于孩子来说,在不同的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干劲和喜悦,但是结果呢,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,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,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。
应该奖励孩子的付出而非结果
这个实验的关键,在于测试孩子对奖励的行动和反应。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,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,只要你看书,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;相反,考高分给奖励,却没有告诉孩子怎样做的方法。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,但他不知道怎样做,无从下手。
弗莱尔教授在实验后进行调查问卷,采访了“考高分得奖励”小组的学生,发现几乎所有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都变成了“我要仔细读题”“我要认真检查”等围绕着考试技巧来进行的反思,而没有“思考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提问”“上课要认真听讲”“多阅读”等提升成绩的根本原因。
所以,家长们在奖励孩子的时候,应该注意奖励孩子的投入,而不是奖励孩子学习之后的成果,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重视并享受学习的过程。
用钱直接进行奖励可以吗?
答案是可以的,但要区分年龄。《苹果橘子经济学》的作者、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也做过一个对比实验,他以奖杯来替代奖金,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,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,也就大概100块钱左右,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,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。从这个试验可以得出:孩子小的时候不妨使用金钱以外的东西作为奖励,例如奖励一个奖杯、颁发一个奖牌来激励孩子的干劲。但是对于初中、高中以上的孩子来说,金钱的效果可能更好。相信很多家长对于给钱这个行为感到犹豫,我们倒是认为,只要钱给得正确就没有问题。支持这个论点的根据,也是来自于弗莱尔教授的另一个实验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——得到金钱的孩子,不但没有浪费金钱,反而会因为感到这钱来之不易而减少在娱乐、游戏、零食、衣服方面的开销,变得更加珍惜。